各種光度儀器的原理介紹和區別 用于測量光度學各量的儀器。光度測量方法分目視法和客觀法 兩類,前者是人眼直接參與測量過程,后者是用光電器件進行客觀測量。人眼對相鄰兩區域的亮度是否相等有靈敏的判斷力,因而一切目視光度測量都歸結為對兩個面的亮度進行比較。其中最典型也最完善的是陸末-布洛洪
光度計,其結構如圖所示。D 是表面涂有氧化鎂或硫酸鋇粉末的白色漫反射屏,S0是發光強度已知的標準光源,S是待測光源,它們分別照明D的兩側。M1和M2為對稱放置的反射鏡,P是由兩塊直角棱鏡組成的陸末立方體,其中一個棱鏡的斜面只有在中央部分是平面,使兩棱鏡在中央部分(下圖畫斜線的區域)形成光學接觸,而邊緣部分兩棱鏡間留有較大空隙。M1和M2將兩側的漫反射光反射到陸末立方體上,通過目鏡E進行觀察。視場中央部分的光來自光源S0,而邊緣部分則來自光源S。調節兩光源至D屏的距離(即調節D屏兩側的光照度),使視場中央和邊緣兩部分的亮度相等,根據光照度的平方反比律就可由標準光源的已知發光強度求得待測光源的發光強度。
測距儀 |
GPS |
一氧化碳檢測器 |
溫濕度記錄儀 |
測振儀 |
轉速計 |
露點儀 |
圓嘴鉗 |
采樣儀 |
風速計 客觀測量的光度儀器采用光電池或光電倍增管作為接收器,光電接收器有自己的頻率響應特性,為與人眼的主觀視覺相一致,必須帶有光譜光視函數V(λ)(即視見函數)修正的濾光片。因V(λ)修止濾光片的響應特性直接與光照度或光通量相關,故一切采用客觀測量的光度儀器都歸結為光照度或光通量的測量。
照度計原理介紹
測量單位面積上所接收到的光通量的儀器。通常由濾光片、光接收 器、放大電路和指示器等組成。光接收器大多為硒光電池或硅光電池,為了測量微弱的光照度,也有用光電倍增管的。如在接收器上配置余弦
校正器,可測量各個方面入射的光照度。顏色濾光片常采用顏色玻璃組合,由顏色濾光片把接收器的相對光譜靈敏度曲線匹配成相應于人眼的光譜光(視)效率函數V(λ)曲線,以便使儀器的測量結果與人眼的觀察結果一致。指示器有指針式和數字顯示式兩種,通常數字式
照度計具有較高的精度。
光亮度計原理介紹 測量光源在某一方向上單位投影面積、單位立體角中發出的光通 量的儀器。這類儀器主要采用一對有一定距離的光孔接收固定立體角、固定投光面積的光通量,此值不隨物體遠近而變,只要物體的表面積足夠大。為了瞄準被測物體,常采用成像系統如圖1所示,被測光源經物鏡后在帶孔(前光孔)反射鏡上成像,其中一部分經反射鏡及目鏡,由人眼接收,以瞄準和監控清晰成像面與帶孔反射鏡重合;另一部分光則經過反射鏡上的小孔經后光孔到達V(λ)接收器。亮度值用指針或數字表頭顯示。
球形光度計原理介紹 球形
光度計可用來測量光通量,它由積分球和光
照度計兩部分組成。積分球內壁涂有白色均勻漫反射層,球心放置待測光源。漫反射光在球內壁上產生的照度與光源總光通量成正比,用
照度計測量漫反射光的照度,再用標準燈標定后可測定待測燈的總光通量。
分布光度計原理介紹
是一種用絕對法測量光源總光通量的基準光度儀器,也是測量光源發光 在空間球面上光通量分布的儀器。根據定義,微小面積ΔA上的光通量為該面積與照度Ei的乘積,即 Δ═i=ΔA·Ei。設想某一封閉球面把待測光源包圍起來,并把球面分成若干等分的小面積,用適當的機械裝置,由
光度計測量出各小面積上的照度,乘以相應的面積就為穿過該面積的光通量,再累計求和就可得到光源的總光通量。圖3表示了這種測量儀器的原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