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在地震儀中的應用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在地震儀中引入了許多新技術,從而提高了地震儀的各項性能指標。采用電子放大和負反饋相結合的技術,構成一個成閉環的反饋地震儀,不僅能很方便地改變地震儀的各項參數,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這些參數對周圍環境變化的穩定性,擴大了能保證有一定記錄精度的動態范圍。例如在加速度計的擺上安裝差分電容換能器,其輸出經電子放大后反饋到裝在同一擺上的動圈換能器,產生“電彈簧”效應,提高了擺的固有頻率,擴大了記錄頻帶。同時由于負反饋,使擺的零位的變化范圍很小,故提高了線性度和記錄精度。又如采用電子放大將裝在短周期或中周期擺上的動圈換能器的輸出放大后,經微分電路反饋至另一個動圈換能器,這樣就能增長擺的固有周期,延伸了記錄頻帶的長周期部分,同時也避免了在長周期地震儀中所常遇到的零位漂移問題。
70年代以來發展起來一套地震臺陣和地震臺網所使用的新技術。這套技術是采用有線或無線(包括衛星)通信方法,將臺網內無人值守觀測點上的地震儀所拾取的模擬地震信號,經放大或轉換成數字,再經調制后傳輸到一個記錄處理中心,進行模擬可見記錄和磁帶記錄,并送入電子計算機進行自動實時處理或脫機處理,來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它為地震學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本數據。
在流動地震儀、地震勘探用地震儀和各種海底地震儀(自浮式、拋錨式和電纜式等)中,廣泛使用微處理機、自動調節量程和數字磁帶記錄技術。用微處理機來判別和檢測地震事件并控制數字磁帶機的啟停,將有用的地震信號經模數轉換器轉換成數字信號,按電子計算機所要求的編排格式記錄在磁帶上,可提高磁帶的利用率,節省保存磁帶的空間和維護費用。自動增益調節和數字磁帶記錄大大地超過了以往各種記錄設備的記錄精度和動態范圍,同時也為進一步輸入電子計算機處理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參見彩圖)
記錄微震的短周期、高放大倍數的62型地震儀